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常态作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基数非常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形成的增量都非常可观,按2014年经济增长7.5%目标测算,全年的经济增量将达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94年中国全年的经济总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客观条件起了很大变化,进行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实属英明之举。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键体现在四个“转向”上,即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按照四个“转向”在调整,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业不可能置身度外。本文试从建筑行业的现状说点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的想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为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创造条件
1.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为建筑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这次两年行动开展的六项主要工作来看,建筑业已经开始从“量”的扩张在向“质”的提高转变。这六项工作通过全行业的努力,可以基本扭转建筑市场的混乱局面,也可以说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业适应新常态的引领和导向。
2.新资质标准的修订释放出建筑企业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信号。此次新标准及其实施意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取消了主项、增项“一拖五”的规定,也就是企业申请了主项施工资质后只允许再申请相关的5项专业资质作为增项的规定被取消了,今后已取得资质的企业可以增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施工劳务资质三个序列的各类别资质,数量不受限制,放开了对企业的束缚;二是大量压缩了专业承包资质的类别,从60类压缩、合并至36类,大大挤压了建设方以没有相应专业资质为借口而肢解工程的空间;三是去掉虚的、增加实的,以土建总承包一级资质为例,新标准将“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不少于300人”改为“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30人”。
3.做实建筑农民工业余学校,真正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六项主要工作之一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是把现有的只用来应付检查用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做实;二是从国家渠道争取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
二、建筑业企业要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倒逼自身改革
1.建筑业“营改增”的正式实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工作。据悉,2015年初即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已推迟三年执行的建筑业“营改增”,并且增值税率仍维持2012年初有关文件规定的11%税率不变。这就要求企业一是要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特别是要摒弃行业上有些企业比较多采用的“一脚踢”承包模式;二是企业在今后招投标、选择分包商、材料商时,都要考察对方能否提供正规的增值税发票,并且要在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中明确约定由对方承担等额、合法、有效的增值税发票,避免因票据失误造成进项税不能充分抵扣。
2.企业股权重新设置已经刻不容缓地摆上了议事日程。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得早的已有20年,改得迟的至今也有8年。为什么会提出股权重新设置的问题?这是因为当初按照《公司法》51%、49%的比例没有矛盾,那时企业产值规模一年只完成几亿元,多的也只是10余亿元,形成的利润有限,能拿出来分红部分就更少了,法人代表控大股能分配到个人名下的利益,大多数人能接受。现在不同了,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做大做强了,如果股权设置比例一直不变那就会引发矛盾,调动不起大多数骨干的积极性。
3.项目实行模拟股份制,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现代企业制度也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项目模拟股份制是能激发职工潜力的制度创新,可以把项目部变成“和谐号动车组”,使员工成为主人翁、人人都是动力源,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4.面对农村富裕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的现实,建筑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这既是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六大任务之一,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但同时又是苦、脏、累、险的行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产业转移的加快,农村的富裕劳动力越来越少,加上人们就业观点的改变,建筑业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另外,从长远看,要解决建筑一线工人紧缺问题,要真正使建筑业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一个产业,把建筑农民工转变成产业工人,就必须大力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实行建筑产业现代化后,不仅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大批一线操作工人,劳动力成本就相应降下来了。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是见仁见智的大课题,但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笔者认为只要牢牢抓住深化改革的机遇,建筑业就能取得迅速发展,真正发挥在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作用。